了解民族民间舞蹈中的“三道弯”
作者:中华舞蹈网 来源:中华舞蹈网 更新于:2020-12-18 阅读:
“三道弯”在中国的民族民间舞蹈中具有代表性的有三点:舞姿、造型,动态。它的“三道弯”的舞蹈动作在身体的每一部分主要在极“拧”和形状的情况下。在舞蹈动作身体的每一部分包括头部和胸部,腰部和臀部,臀部和腿是在相反方向的形式。
S型的正确发力点用处有三个部位,以腰为轴,腰部发力用“拧”的动力。上身以胸,胸部的动力是“冲、腆”。下身以胯作为主力。再加上头部的配合,肢体的动作技巧,及脸部的表情来描述舞蹈中的形态。
在中国的各民族中,汉族最具代表性的民间舞蹈是秧歌。由此“扭”在汉族舞中处处皆是,一个“扭”字,把汉族民间舞势态形象地勾勒出来。各种各样的扭,各个地方的扭,都有不同。
胶州秧歌是调动全身各部位“扭、拧、韧、碾”循环往复连绵不断,富有内在激情的动作,活动起来“扭断腰”的动作特点,形成了流动中特有的“三道弯”。
东北秧歌强调扭得“活”,扭得“浪”,扭出味道来。河北秧歌则有“扭”多于“跳”的特点。
海阳秧歌注重的是“扭中摆”。
陕北秧歌“扭”是关键。
南方安徽花鼓灯舞蹈动作中“三道弯”是它的亮相特点,无论是“风摆柳”、“三点头”还是“单背巾”、“凤凰单展翅”,此类动作都是呈挺拔向上的曲线造型。
云南花灯“崴得团”是基本动律,这种崴中出现三道弯的姿态是腰胯扭得大而灵活。这么多种“扭”的姿态,把汉族人民的舞蹈文化美感表露的淋漓尽致。
藏族舞蹈舞姿秀美,多呈“三道弯”体态。“弦子舞”的突出特点是流畅圆润、舒展、极富抒情、膝部连续不断既松驰又有控制的微颤是其内在动作核心,上身与胯部轻微连续的逆向横移,加以头部的配合形成的内在微妙的晃动,因此引发舞姿连接动作的“三道弯”,使女性动作越发娴美,这就是著名的“巴塘弦子”。
朝鲜族的舞蹈形态主要是“手足同时运动”。其中“轮回舞”的动作有“扭与拧”、“前后翻”、“左右旋转”等,这种手臂与身体形成的三道弯进而发展为太极形和螺旋形。
满族的舞蹈风格体现在最具有概括性的四句话:“腰身扭曲三道弯,托耳奔马拉弓箭,摸鬓托肋单举手,举额齐眉有曲线”,这就是说满族舞蹈的胯部起着承上启下的轴心作用,它通过头、胸、脖和腿部,使身体形成“S”型。
“三道弯”的基本特征在傣族舞蹈中是富有雕塑美的,也是有规范的。身体的上部:从第一弯曲的从站,你的脚,膝盖的弯曲的鞋底,第二弯曲从膝盖到裆,第三弯从裆倾斜上身了。身体:手臂的动作是三盘:手指手腕到肘,腕,肘臂。腿:两腿弯曲是三,设置脚踵,脚后跟弯曲的膝盖,膝盖到臀部。“三道弯”其次是傣族舞蹈特有的手型:棕榈,棕榈,冠形曲线(模仿孔雀的头),喷嘴型(模仿孔雀口),爪式(模仿孔雀爪)等,手位有:“低展翅”、“平展翅”、“双合翅”、“抱翅”等。属于动物形象的模仿,如孔雀,孔雀,孔雀漫步,和长长的尾翼下三自然弯曲的形状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