关于我们
About us
15年风雨,15年磨砺,学校的实力不断壮大,办学的前5年,学校以舞蹈业余素质培训为根基,采取强强联合,共同发展的战略目标,通过开展全省社会艺术考级的教师及..
作者:新华网 来源:百家号 更新于:2023-2-3 阅读:
“这一路英歌槌打过来,中间不能休息,而且气息不能断,必须一鼓作气把气势打出来。”陈宋琪说。
“肥蛇”陈志辉已有20年练舞的经历,他负责扮演的“时迁”也起到整支队伍指挥者的角色。何时变队形,何时换舞步,都由他根据队伍行进的节奏和环境情况发出指令。
“表演时我嘴里会衔一支哨子,靠吹哨节奏的变化告诉队员们什么时候跑起来、什么时候停下来、什么时候变动作。”陈志辉告诉记者,他手中的道具蛇则是“指挥棒”,为身后的队友提供指引。
“比如我在行进过程中突然停下来,弓步下蹲,蛇头朝下,正在两列行进的队伍就会停下来,变成两人面对面的对槌舞。”陈志辉说。
想舞好英歌,既要不懈坚持,也要有好的道具。除了“时迁”扮演者手中的“蛇”,对其他英歌队员来说,最重要的就是一副英歌槌了。
潮阳区西门女子英歌队总教练陈坍鹏说,男子英歌槌长约52厘米,两支一副重量一斤半左右。英歌槌要挑选优质木材加以制作,才有足够的硬度和重量,敲击起来声音才更响亮,更能展现英歌舞的恢宏气势。
“英歌槌要连续挥动十几个小时,加上身上戏服、道具的重量,每次演出对演员们都是一次考验。”练习英歌几十年,陈坍鹏的膝盖半月板已经有些磨损,“但演员们毫无怨言,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家乡的使命感、荣誉感让越来越多的年轻人也加入练习的队伍中。”
英歌之变
“经济发展、社会稳定,英歌服饰、道具才能不断更新迭代,英歌队才能不断创作出优秀的舞步和动作,辅以更多的传播手段和平台,这是英歌舞这样的优秀传统文化火遍全网背后的深层原因”
大年初一,汕头市潮阳区文光街道,当地首创的男女对打英歌闪亮登场。参演的潮阳西门女子英歌队由54名队员组成,为观众演绎出一场“巾帼不让须眉”的精彩演出。
男子英歌取材于小说《水浒传》,女子英歌同样有自己的历史投射——披红戴绿的刀马旦装束,描绘的是花木兰从军或穆桂英挂帅的故事,体现了“谁说女子不如男”的豪迈气概。
早在上世纪50年代,伴随着男女平等思想深入人心,西门女子英歌队应运而生。然而,由于社会经济、历史原因,女子英歌在诞生后不久便陷入停滞。直到2011年,西门社区重新组建女子英歌队,请来健在的老队员指导培训,才让女英歌“血脉”得以赓续。
今年27岁的吴燕花是西门女子英歌队副队长。小时候她在家乡看过英歌舞演出。“非常喜欢英歌舞,那时还在想,为什么只有男生才能跳呢?”听说西门社区招收女英歌队员的消息后,她赶紧报名参与,成为第一届队员。
练习英歌舞既能强身健体,又能学习和了解传统文化,受到潮阳地区家长们的欢迎。西门女子英歌队招收了不少十二三岁至二十来岁的女生,主要在晚上、周末和寒暑假时间进行排练。
上篇:
下篇:
Copyright ©2016-2024 All Rights Reserved. www.ftdhw.com All rights reserved. 版权所有:兰州敦煌艺术学校 陇ICP备16002137号 甘公网安备 62010202002817号